会员登录
MEMBER LOGIN
技术论坛
TECHNOLOGY FORUM
熔模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
发布时间:
2016-07-18 00:00
来源:
名称 | 缺陷特征 | 产 生 原 因 | 防 止 方 法 |
气孔 | 铸件中出现明显孔穴,孔内光滑 | 1型壳焙烧温度低和保温时间不足 | 1提高型壳焙烧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 |
2浇注系统设计不和理,型腔排气不畅 | 2增设排气孔或采用底注式浇道 | ||
3金属液脱氧出气不充分 | 3熔炼过程充分脱氧 | ||
皮下气孔 | 铸件经加工后出现的光滑孔洞 | 1炉料不干净或使用过多的回炉料 | 1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用量 |
2熔炼过程中金属液氧化吸气,脱氧不充分 | 2严格控制熔炼工艺,加强脱氧 | ||
3型壳表面与金属液发生反应 | 3选用合适的耐火材料 | ||
渣气孔 | 夹杂物与气孔并存 | 1炉料不干净或回炉料过多 | 1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用量 |
2熔炼过程脱氧不充分 | 2严格控制熔炼工艺,加强脱氧 | ||
3钢液含气量多 | 3镇静钢液 | ||
4型壳焙烧不足 | 4充分焙烧型壳 | ||
缩孔和缩陷 | 铸件上由于补缩不良造成的孔洞,形状不规则,孔壁粗糙 | 1铸件结构不和理,有难以补缩的热节 | 1改进铸件结构,减少热节 |
2浇冒口补缩作用欠佳 | 2合理设计浇冒口,使铸件定向凝固,增大补缩压头 | ||
3浇注温度过高 | 3降低浇注温度 | ||
缩松 | 铸件冷却较慢处产生成片细小分散孔洞 | 1铸件结构不和理,难以充分补缩 | 1改进铸件结构,减少热节 |
2浇冒口设计不和理,补缩作用欠佳 | 2合理设计浇冒口,使铸件定向凝固,增大补缩压头 | ||
3浇注温度过低 | 3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铸型温度 | ||
4铸型的温度低,铸件冷却速度过快 | |||
热裂 | 裂纹沿晶界生长,表面有氧化颜色 | 1铸型温度低,冷却速度过快 | 1提高铸型温度,减缓铸件冷却速度 |
2型壳退让性差,阻碍收缩 | 2改善型壳退让性和溃散性 | ||
3铸件结构不和理,壁厚相差悬殊,过渡突变,应力过大 | 3改进铸件结构减小壁厚差,平缓圆滑过渡 | ||
4浇注补缩系统设计不合理,造成铸件局部 过热或收缩受阻 | 4改进浇注系统设计 | ||
5选择热裂倾向小的合金和钢种 | |||
冷裂 | 裂纹大多穿过晶粒,表面光亮 | 1铸件结构不和理 | 1改进铸件结构和浇注系统设计,减小收缩应力 |
2浇注系统设计不和理 | 2避免撞击和抛甩铸件 | ||
3铸件在搬运和清砂过程中受撞击 | 3矫正前退火,并改进矫正操作 | ||
4铸件在矫正时操作不当或未退火 | 4减少型壳层数,并改善退让性 | ||
5降低铸件的冷却速度,例如单壳可改用填砂浇注 | |||
金属刺 | 铸件表面出现密集或分散的小刺 | 1面层涂料粉液比低或粘度低 | 1提高面层涂料粉液比和粘度 |
2涂料与蜡模表面润湿性差 | 2增加面层涂料润湿剂加入量 | ||
3蜡模表面蜡屑未洗净 | 3认真清洗蜡模和蚀刻 | ||
4面层撒砂料太粗 | 4减小面层撒砂料粒度 | ||
粘 | 铸件表面有粘砂层,经喷砂后显示有凸起的毛刺或凹坑 | 1面层用的耐火粉料和撒砂料杂质含量过高 | 1降低涂料中粉料和撒砂料中的杂质含量 |
砂 | 2制壳耐火材料或粘结剂选用不当 | 2选用适当的耐火材料和粘结剂 | |
3浇注温度过高 | 3降低浇注温度 | ||
4浇注系统设计不和理,造成型壳局部过热 | 4改进浇注系统设计,减少局部过热 | ||
表面麻坑 | 铸件清理或抛丸后,局部出现密集的点状凹坑 | 1浇注时金属液和铸型的温度偏高,铸件冷却速度慢 | 1降低铸型和金属液的温度,加快铸件冷却速度 |
2铸件冷却环境气氛氧化性太强 | 2在铸型的周围人为的造成还原性气氛 | ||
3水玻璃型壳中残留的钠盐太多 | 3合理选用耐火材料和粘结剂 | ||
4充分焙烧型壳 | |||
5严格制壳工艺,保证硬化,风干充分 | |||
夹杂物 | 铸件上存在与基体成分不同的物质,包括涂料层,砂粒,硅酸盐,皂化物 | 1型壳面层涂料干燥,硬化不良 | 1面层涂料充分干燥.硬化 |
2涂料层结合不牢,在制壳和焙烧过程中面层涂料剥落 | 2降低第二层涂料的粘度 | ||
3型壳强度低,承受不了钢液的冲击而损坏 | 3提高型壳强度 | ||
4型壳脱蜡后放置时间短,水分多或焙烧时升温快而损坏 | 4延长脱脂后型壳放置时间 | ||
5操作不慎,由浇口杯掉入砂粒或其他杂物 | 5脱蜡前仔细清理浇口杯边缘;浇注前用吸尘器将型壳中的杂物吸出;采用二次焙烧法,即一次焙烧后,用热水仔细清洗型壳内腔再进行二次焙烧 | ||
6模组焊接质量不良,涂料渗入接缝处形成飞翅 | 6改进操作,消除蜡模焊接处的缝隙,或采用浸封模料浸封 | ||
7模料中混入涂料粉,砂粒,皂化物等杂物 | 7认真过滤和处理回收模料 | ||
氧化夹杂 | 多见于大气熔炼和浇注的耐热合金,不锈钢铸件,其形状呈细小片状或网络状 | 1炉料不干净,在熔炼过程中脱氧不充分 | 1清洁炉料,加强脱氧 |
2浇注系统挡渣作用差 | 2采用底注式浇道 | ||
3浇注温度低,不利于氧化物浮出 | 3提高铸型温度和浇注温度 | ||
4出钢前用聚渣剂除渣 | |||
5采用真空熔铸或过滤净化 | |||
渣孔 | 铸件的内部或表面夹有渣料,抛丸后铸件表面形成孔洞 | 1渣料太稀,出钢前未扒净 | 1适当调整渣料增大粘度便于扒渣,并使用聚渣剂 |
2炉嘴上的杂物未清理干净 | 2认真清理炉嘴上的浮砂或杂物 | ||
3浇注时挡渣不好 | 3浇注前适当镇静钢液以利浮渣 | ||
4浇注系统挡渣作用差 | 4浇注时挡好渣 | ||
5改进浇道设计或采用过滤器 | |||
鼓胀 | 在铸件较大平面上局部凸起 | 1制壳用耐火材料的杂质高,粘结剂的高温性能差,使型壳在高温金属液的作用下产生变形 | 1使用杂质含量低的耐火材料,选用合适的粘结剂,提高型壳高温强度。 |
2浇注温度过高 | 2降低浇注温度或采用填砂法浇注 | ||
3硅酸乙酯型壳面层硬化不透 | 3延长面层涂料氨干时间,增加氨气浓度 | ||
4增设工艺孔 | |||
表面凹陷 | 铸件表面局部凹陷 | 1蜡模表面缩陷 | 1用表面无缩陷的蜡模 |
2型壳分层,型壳面层向内鼓胀 | 2严格制壳工艺,避免涂料堆积,保证硬化,风干充分 | ||
3仔细清理浮砂 ,降低过渡层涂料粘度 | |||
铸瘤 | 铸件表面凸起的金属小瘤 | 1涂料中的气泡未被排除 | 1涂料镇静或真空除气 |
2涂料时蜡模拐角或沟槽处有气泡夹在涂料中 | 2涂料时用毛刷或气嘴仔细排除夹在蜡模拐角处的气泡 | ||
鼠尾 | 铸件表面有不规则的浅沟条纹 | 1型壳面层热膨胀系数大而背层小,在加热过程中面层涂料开裂翘起 | 1合理选用型壳面层和背层的耐火材料 |
2涂料面层和背层结合不牢 | 2仔细清理浮砂,降低过渡层涂料的粘度 | ||
冷豆 | 在铸件表面嵌有未完全熔合的金属颗粒 | 1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,浇注时金属液产生飞溅 | 1合理设计浇注系统,使金属液平稳进入型腔 |
2浇注时冲击力过大,金属液在型腔内产生飞溅 | 2浇注时,适当降低浇包与铸型间的距离,避免产生飞溅 | ||
冷隔 | 铸件上边缘圆钝的穿透或不穿透缝隙 | 1浇注温度或铸型温度低 | 1提高浇注温度和铸型温度 |
2内浇道截面积小 | 2合理设计内浇道 | ||
3浇注速度慢 | 3提高浇注速度 | ||
4浇注时断流 | 4防止断流 | ||
浇不到 | 铸件残缺或棱角不清晰 | 1浇注温度或铸型温度低 | 1提高铸型和浇注温度 |
2浇注速度慢 | 2提高浇注速度 | ||
3铸型排气不畅 | 3增设排气孔或改善型壳透气性 | ||
4内浇道设计不当,金属液流程过长 | 4改变内浇道的位置或增加数量 | ||
脱碳 | 铸件表面层碳的含量低于基体 | 1浇注时金属液和铸型的温度偏高,铸件的冷却速度慢 | 1适当降低铸型和金属液的温度,加快铸件的冷却速度 |
2铸件冷却环境气氛氧化性太强 | 2在铸型的周围,人为的造成还原性气氛 | ||
变形 | 铸件几何形状和尺寸不符合图样要求 | 1熔模变形 | 1采用优质模料,控制制模工作室温度或采用矫正胎具 |
2型壳变形 | 2采用高温变形小的制壳材料 | ||
3铸件冷却快,产生的内应力过大 | 3减慢铸件的冷却速度 | ||
4铸件结构不和理,使其冷却速度相差过于悬殊 | 4改进铸件结构或增设防变形肋 | ||
5浇注补缩系统设计不当 | 5改进浇注补缩系统设计 | ||
6矫正铸件 | |||
铸件脆断 | 铸件脆性断裂,断口晶粒粗大,呈冰糖状 | 1钢液中脱氧剂铝加入量过多 | 1严格控制脱氧剂铝的加入量 |
2钢中S , B等杂质含量过高 | 2采用洁净炉料;提高炉衬质量 | ||
3钢液严重过热 | 3严格控制熔炼工艺,防止钢液过热和吸氢 | ||
4钢液吸氢严重,造成氢脆 |
附件下载:

-
地址:济南市解放路134号 电话:0531-86401781 / 86952422 传真:0531-86465075
邮箱:foundry-shandong@163.com 邮编:250013
版权所有 © 山东省铸造协会 鲁ICP备2021002429号

官方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