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
MEMBER LOGIN
技术论坛
TECHNOLOGY FORUM
信息长廊
INFORMATION CORRIDOR
钻井泵高铬白口铸铁双金属缸套的研制
发布时间:
2014-11-26 00:00
来源:
河南省驻马店市柴油机厂 杨群收
我厂自1984年就开始为中原、胜利等油田生产钻井泥浆泵高铬双金属缸套。双金属缸套的内套为高铬铸铁,外套为ZG310—570。均采用离心铸造工艺。使用的离心铸造机是自制的悬臂式和滚轮式两种设备,通常用悬臂式离心机生产高铬内套,用滚轮式离心机生产外套。缸套常见规格形状如下图所示:
在几十年的生产过程中,为了提高缸套(内套)的耐磨性,我们不断根据用户反映的情况总结经验,同时也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,曾对美国进口缸套进行解剖分析,其内套的化学成分、金相组织及物理性能详见下表。
成分 C Si Mn Cr Mo V Ni
含量(%) 3.04 0.42 0.60 29.3 0.73 0.14 0.23
作者简介:杨群收( 1950—),长期从事灰铁、球铁等多种汽车配件;油田钻井用高铬双金属缸套及高铬锤头等耐磨材料的技术工作。现为中国铸造学会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委员会委员、河南铸锻协会专家组成员(住:河南、驻马店13087096998、yqs6998@163.com)
其Cr/C比值约9.64;金相组织为:马氏体+合金碳化物+残余奥氏体(少量)+二次碳化物;硬度HRC63.
在生产加工过程中,内外套配合采用过盈镶装工艺。此外,我们通过以下几项分析,对内套化学成分进行选择,在铸造、热处理工艺等方面也作出大量的试验及探讨。
1 硬度和韧性与耐磨性的关系
材料的耐磨性和其硬度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一般来说在保证材料不断裂的前提下,耐磨性和材料硬度成正比关系。
通常情况下,耐磨性与韧性是一对矛盾。一般来说,硬度越高,耐磨性越好的材料,其冲击韧性越差。通常承受磨料磨损的零件,在使用过程中也常要承受剧烈的机械冲击荷,显然足够的韧性是很有必要的。但是,确定零件在工作中所需要的韧性值并不容易,所以在工业生产中,根据零件的服役状况,经常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硬度牺牲韧性,或为了有足够的韧性而牺牲部分硬度。
尽管泥浆泵缸套在对材料冲击韧性的要求上,不像锤头、球磨机的衬板那样苛刻,但其在服役过程中,要承受高压、高频振动、泥沙冲击等负荷;另外,缸套在制造过程中,内外套热镶装后具有很高的过盈量,以及内外套在椭圆、锥度等不同情况下的紧配合;内外套接触面率的多少,以及各部位随着压力的不同,这些在制造工艺上不可避免产生的应力,都要求高铬内套应有足够的韧性及回弹涨力。
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,国内不少单位为了提高缸套的耐磨性,相继研究出很多新材料,不断提高缸套内套的硬度,如陶瓷缸套、W系缸套。曾有单位从很远的地方送缸套到胜利油田作试验,经装机试验使用不到200h缸套内套就碎裂,尽管这种W系缸套的硬度很高,失效卸下的缸套内孔磨损不明显,但由于韧性太低而未能如愿。
除此之外,有些单位生产的缸套,由于仅重视提高材料硬度而忽视了韧性,缸套在使用过程中也曾出现有内套裂纹现象,裂纹有呈径向的也有呈轴向的,其韧性不足是碎裂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2 碳化物数量、形态与分布对耐磨性的影响
高铬白口铸件热处理淬火后的显微组织通常是碳化物+马氏体+残留奥氏体,其中碳化物是抗磨损的骨架,故其数量、形态和分布与耐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(1)含碳量越高碳化物的数量越多,则硬度有所增加,在材料不断裂的前提下,碳化物数量越多,则耐磨性越好。
(2)在形态和分布上,为了避免裂纹沿碳化物扩展,碳化物最好为球状、团状、碎块状或断网状。应力求避免连续网状和放射状分布。也就是说,在空间上,碳化物应为开放骨架,才有利于提高冲击韧性。
3 基体组织与抗磨性的关系
耐磨材料的抗磨性与其基体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同时各组成物之间的内聚强度也对其耐磨性有重要的影响,高铬白口铸铁的耐磨性,不仅取决于碳化物,而且也和基体组织有关。基体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与碳化物有较高的内聚强度,否则基体首先严重变形或过早磨损,碳化物就失去了依托,使碳化物变曲折断,或孤立突出而易被磨料冲击从基体上剥落游离出来,而且被剥落下的高硬度碳化物屑,又成为磨料,往往还会加重研磨体的磨损。
奥氏体只有在高强冲击过程中才能产生瞬间相变而硬化,而泥浆泵缸套在服役过程中,所承受的冲击力是较小的。所以对泥浆泵缸套来说,奥氏体是应严格控制的相。
综上所述,高铬白口铸铁的抗磨性取决于与硬度、韧性和强度等综合性能指标,并且与其组成的结构、显微组织、相对数量、分布形貌及各相之间的内聚强度密切相关。因此在开发研究高铬白口铸铁抗磨材料时,必须综合全面考虑。
4 化学成分的设计
(1)碳 碳对高铬铸铁的韧性及硬度影响很大。含碳量越高,碳化物数量就越多,硬度也越高;但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脆性,降低了韧性。含碳量过低,碳化物沿晶界呈网状分布,对硬度、韧性和耐磨性都不利。
共晶含碳量随含铬量的增加而下降:
Cr=15%时共晶含碳量为3.6%;
Cr=17%时共晶含碳量为3.5%;
Cr=20%时共晶含碳量为3.2%;
Cr=24%时共晶含碳量为3.1%;
Cr=25%时共晶含碳量为3.0%;
根据缸套的使用要求,取亚共晶成分,所以,含碳量2.8%~3.0%。
(2)铬 铬是强烈的白口元素,能增加白口倾向和硬度。当铬大于10%时,得到M7C3型组织,这种组织和M3C型组织相比,耐磨性和耐磨腐蚀性要高的多。当含铬量大于20%时,在形成M7C3的同时,形成一定量的M23C6型碳化物,这种碳化物的硬度并不比M7C3型高,但耐磨性更好,其不足之处是退火较困难,裂纹趋向较大。但在熔炼中通过加入合金元素或变质处理,可弥补其不足而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。根据销售渠道的不同,以及用户的要求,取含铬量为18%~20%或24%~28%。
(3)锰 在高铬铸铁中,锰中和硫后多余的量,起到稳定碳化物的作用,并且能提高淬透性。但锰又是强烈稳定奥氏体的元素,过高的含锰量明显阻碍奥氏体的转变,使残余奥氏体量增加,而高铬内套又严格限制残余奥氏体量,所以,我们取含锰量为0.5%~0.8%。
(4)硅 硅的作用与锰相反,硅固溶于基体中,显著地降低了高铬铸铁的淬透性。但加入适量的硅,在熔炼过程中,硅起一定的脱氧作用,且有利于熔化,增加流动性,以利于浇注,所以我们将硅控制在0.6%~0.9%。
(5)钼 钼分布在共晶碳化物和基体组织中,显著提高高铬铸铁的淬透性。少量的钼溶于基体中,可以细化晶粒和提高碳化物的显微硬度。据资料介绍,由于钼的加入,局部地产生软相,使冲击韧性和耐磨性显著提高,而使硬度稍微下降。但在高铬铸铁中,由于加入钒等强化碳化物的元素,使材料硬度提高而韧性下降,加入钼后,可以弥补由于加入钒等而使材料韧性下降的不足。总之钼是高铬铸铁理想的添加元素,从实用性与经济的角度考虑,将其控制在1.5%左右。
(6)钒 钒是极有效的稳定碳化物元素,并增加白口深度,在含量为0.1%~0.5%范围内,它可以使白口组织细化,并使粗大的柱状晶组织减少,钒的加入,明显提高硬度而降低韧性,如果与钼同时加入0.1%的钒,对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是有益的。
(7)硫、磷 金属在凝固过程中,由于硫、磷沿晶界析出含硫、磷共晶体,而降低力学性能,在铸造及热处理过程中而产生裂纹,所以尽量控制在0.05%以下。
5 铸造工艺
5.1 熔炼及浇注
炉料采用低硅生铁、废钢,合金元素使用铬铁(从效益出发,常用高碳或碳素铬铁)、锰铁、钒铁(可用矾、钛生铁)。用0.5吨中频电炉熔炼,装料顺序:生铁→铬铁→钼铁。当炉温达到1500℃时,加入锰铁、硅铁等合金。之后进行脱氧,除渣出炉。
5.2 离心浇注机转速
选择离心浇注机的转速应基于这样两个要求:(1)在保证铸件不产生裂纹的情况下,应选择较高的转速;(2)在保证铸件不出现夹渣,淋落的情况下,应选择较低的转速。
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确定离心机的转速,选择下公式较为适宜。
n=29 式中
n---铸型转速(v/min)
G---重力系数(常选50~80)
R---铸件内径(cm)
确定重力系数G的原则:
(1)对于凝固区间较宽的合金,G值应偏高些,有利于穿过枝晶补缩;(2)对于易产生比值偏析的合金,应取稍低的G值,以减缓偏析;(3)R小的铸件,应取稍大的G值;(4)铸型用干砂衬,应取较高G值。
5.3 浇注温度
浇注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,浇注温度过低,铸件易出现冷隔夹层等缺陷。浇注温度过高,则易出现裂纹,另外延长铸件在模具内的停留时间,将会缩短模具的使用寿命、甚至使铸件与模具粘结在一起。尽管高铬铸铁流动性较好,浇注温度不像中、低碳钢那样要求严格,但是,在高铬铸铁中,常有熔点很高的颗粒存在,铸件凝固后形成白亮硬点(经车或珩磨后发现),影响材料韧性。而且缸套在使用过程中,白亮点易脱落变成磨料,加速研磨体的磨损,缩短研磨体的使用寿命。白亮点颗粒是如何形成的,是什么物质有待进一步探讨。所以高铬铸铁的熔炼及出炉温度适当提高,在保证铸件内外部质量的情况下,浇注温度却应适当降低,应控制在1530-1550℃出炉,镇静到1500℃左右浇注。
5.4 浇注速度
在实际操作中,应根据各种温度的不同而控制浇注速度,温度高浇注速度应适当降低,温度低浇注速度应适当加快。正常情况下,浇注速度应控制在1.8~2.2kg/s。
5.5 变质处理
尽管高铬铸铁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一定的冲击韧性,但仍存在着易脆裂的缺点,为解决脆裂和进一步提高冲击韧性,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。我们知道,在高铬铸铁中,碳化物是对耐磨性举足轻重的一个相,它的数量、结构、形态及分布对耐磨性与断裂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。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,就是用含稀土元素的复合孕育剂或以稀土镁作载体混入钾、钠制成的复合变质剂,对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进行变质处理,使碳化物呈团球状、孤立条块状分散分布,以减少对基体的切割作用,达到提高硬度和冲击韧性的目的。另外,这些变质剂的有效成分,与氧、硫的亲和能力很强,加入后可以起到除硫脱氧、净化晶界的作用,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。我们使用的变质剂有稀土1#和铝混合加入,以及钾、钠为主的变质剂。
6 热处理及组织
为了充分发挥高铬铸铁的硬度潜力和最佳的耐磨性,同时又使材料具有最大可能的韧性,就必须要进行热处理。
根据缸套在服役过程中,内套需硬度高、耐磨性好的的要求而制定热处理工艺,以便得到理想的金相组织、硬度和冲击韧性,以达到提高缸套使用寿命的目的。
我厂缸套内套的热处理工艺如下图所示,经软化退火,淬火及回火处理,之后其硬度为HRC62~64。
缸套内套退火、淬火、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图
理想的金相组织是马氏体基体上镶嵌着团球状、断开块状或点状均匀分布的碳化物。应该注意的是,在铸态情况下,应避免出现大块状碳化物或碳化物呈网状分布。否则经软化退火后仍难以机械加工。另外,严格控制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,不得大于5%。
实践证明,我们通过筛选,内套采用的化学成分,熔炼工艺、热处理工艺是理想的,使缸套的使用寿命大于1000h/只,不仅居国内先进水平,而且达到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的水平,目前我厂生产的缸套,除部分供国内油田使用外,主要出口加拿大、美国等国家。
附件下载:

-
地址:济南市解放路134号 电话:0531-86401781 / 86952422 传真:0531-86465075
邮箱:foundry-shandong@163.com 邮编:250013
版权所有 © 山东省铸造协会 鲁ICP备2021002429号

官方公众号